最近都在講翻譯,原因為是我們身處於的時代就是要接觸不同的語言、文字、文化、智慧,而要與他地交流,甚至要將他地的知識學會,除了學習其他語言之外,就可以利用翻譯。當然,我的專業不是翻譯,只是分享一下自己的所見所聞而已。
近日,牛哥講經就講到《槍炮、病菌與鋼鐵》這本書,而牛哥講解這本書的時候,相信這本書的譯者是台灣人吧,所以片中提及有些人名和地名就是台灣慣用的翻譯,與香港慣用的翻譯好像有所不同,就使我生起好奇心,就去看一看不同地方的音譯是怎樣。
這個地方是西班牙的Sevilla,Sevilla是西班牙文的串法,以我用廣東話習慣來表達的話,我會寫成「射B ya」,西班牙是由拉丁文演變而來,響音或稱元音讀法跟英文比是相當穩定的,a、e、i、o、u只有一種讀法,如果懂日文羅馬音的朋友,會必然會了解西班牙語元音的發音,所以頭音「Se」就讀成廣東話的「射」,國語的話好像更似「謝」的發音。
而西班牙文特別之處在於輔音,說是特別,因為與我比較早接觸的英文發音不同。如Sevilla的v和ll。不知和「古無輕唇音」有沒有關係,這個在英文中讀成輕唇音的v,在西班牙文中其實是讀成重唇音的,加上i這個元音,所以vi的發音就很像英文讀字母B的發音,即像是國語中「必」的發音。只是比較相似,實際上並不完全一樣,但是我們漢語當中好像沒有這樣的發音。
西班牙文的ll發音,就會讀得像英文的y發音,所以lla會讀像ya,就像吉野家日文,Yoshinoya的ya音。同樣,只是比較相似而已,並不完全一樣。有興趣的話可以到這裏聽聽西班牙文的讀法,也可以聽聽英文的讀法。
但是英文中,這個城市的串法被改為Seville,將最尾的a變成了e,而讀音更是因應英語的習慣來讀,所以讀成類似「蝕feel」,Se讀成類似Si音,v讀回輕唇音,而最尾的e,就成了silent e,所以三個讀音的字,就變成了兩個讀音的字。
而中文的音譯,似乎香港是完全按英文的串法和讀法來翻譯,台灣和大陸則是以西班牙文的串法、英文的讀法來翻譯:香港譯西維爾、台灣譯塞維亞、大陸譯塞維利亞。無法避免,v音應該均是受到英文的發法影響而皆用「維」來譯vi。
有趣的是,前西班牙球星,David Villa,香港譯大衞.韋拿,也是以英文發音來音譯。但是台灣和大陸好像都會譯成大衛.比利亞。有趣在於,Villa是按照西班牙文音來音譯,所以用了重唇音的「比」;但是David,同樣有v這個音,但是則用英文音來音譯,用了「衛」來表達。
ns3.144.103.205da2英國:
二零二五年五月十五日廿一時
乙巳年四月十八日亥時
乙巳年辛巳月甲申日乙亥時
22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czYvyVoUco
香港:
二零二五年五月十六日四時
乙巳年四月十九日寅時
乙巳年辛巳月乙酉日戊寅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