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黑幕與競逐
1980年9月23日 伊朗 西南前線
炙熱的陽光照射在焦黃的大地上,空氣中瀰漫著硝煙和機油的味道。伊朗西南部的哈爾克島附近,隆隆炮聲正撕裂天空。伊朗-伊拉克戰爭爆發已兩日,薩達姆·海珊的軍隊從西部邊境長驅直入,試圖迅速奪取產油重地胡齊斯坦省。前線壕溝中,一隊年輕的伊朗志願兵緊握武器,緊張地注視著遠處地平線上捲起的塵土——那是伊拉克坦克履帶碾壓沙地揚起的塵煙。
阿里沒有被派往前線。他依然留在德黑蘭執行革命衛隊交付的任務,但他的摯友哈桑卻在戰爭爆發後第一時間報名上了前線。此刻,阿里正透過電台焦急地關注南方傳來的戰況報導。電台裡,播音員激昂地宣布伊朗軍民如何英勇抵抗侵略者,又譴責美蘇兩大強權暗中支持薩達姆的罪行。聽到這些,阿里心中五味雜陳——伊朗剛經歷革命與制裁,又陷入一場殘酷的新戰爭。人質危機尚未解決,國家已是內憂外患。
就在昨日,阿里收到了來自哈桑的一封家書。信是用鉛筆潦草寫在筆記本紙上,內容卻讓阿里鼻頭發酸。哈桑在信中描述了前線的慘烈:伊拉克的坦克和戰機火力兇猛,許多缺乏訓練的年輕志願兵成批倒下。哈桑寫道:「…但我們毫不畏懼,因為保衛祖國和伊斯蘭是天職。阿里,如果我回不來,請替我照顧我的妹妹…」短短幾行字,已被沙土和血跡玷污。阿里看完良久無言,他突然意識到,相較於疆場上的生死瞬息,德黑蘭的自己和那些被扣押的人質在這場時局漩渦中都顯得如此渺小。
1980年10月6日 美國 華盛頓
「我們收到伊朗方面的答覆了。」國務院副卿華倫·克里斯多福拿著一份電報快步走進白宮辦公廳,把文件遞給卡特總統。卡特推了推眼鏡,迅速瀏覽上面的內容,眉頭緊鎖。電報是阿爾及利亞政府傳來的——自上月起,美國請求阿爾及利亞作為中立調停人,在華盛頓與德黑蘭間來回傳遞訊息。現在,伊朗議會正式列出了他們釋放人質的四項條件:美國須歸還巴列維國王在美財產、解除對伊制裁並解凍資產、保證不干涉伊朗內政、撤銷對伊朗的所有法律索賠。
卡特看完條件,沉默片刻對克里斯多福說:「告訴他們,我們可以在合理範圍內考慮這些要求。但必須儘快釋放人質,不得再拖延。」說這話時,他語氣複雜。隨著大選臨近,他心中極度渴望在投票日前讓人質平安回國,哪怕付出政治代價。然而他也明白,這些條件意味著美國要在某種程度上向伊朗低頭。他轉身面對辦公桌旁的布里辛斯基和幾位顧問,低聲道:「我們別無選擇。就算被指責讓步,也要把他們救回來。」
幕僚們默然點頭。此時布里辛斯基開口:「總統先生,我必須提一件事。據我們一些情報來源反映…里根競選陣營的人似乎私下和伊朗人有接觸,可能在遊說他們推遲釋放人質,以免您從中得分。」卡特聞言神情一震:「確有此事?」另一位顧問苦笑:「我們無法證實。但最近法國情報界有些風聲,說里根派代表秘密訪問了巴黎和德黑蘭…」卡特臉色陰沉下來。他緊抿嘴唇,眼中閃過一絲憤怒。「這要是真的,那簡直是…」他深吸一口氣,強迫自己冷靜。「不管別人做什麼,我們走正道。繼續透過阿爾及利亞斡旋,全力嘗試。」說罷,他擺擺手結束了這次簡報。但當幕僚們散去後,卡特久久站在窗前未動。窗外金秋的白宮草坪上落葉紛飛,他背負雙手,陷入了沉思:難道真有人在從中攪局,賭上國家利益來換取選舉機會?這念頭令他既惱怒又無奈。
1980年10月19日 法國 巴黎
夜幕下的巴黎郊區,一家僻靜的高級酒店套房內燈光昏黃。兩個身影相對而坐,各自小心翼翼地打量著對方。一人是中年美國男子,西裝筆挺,神情老練;另一人則是留著灰白鬍鬚的伊朗人,穿著樸素的深色襯衫,眉宇間透著精明。
「卡西先生,我需要更明確的保證。」那伊朗人用生硬的英語低聲說。他是受霍梅尼親信委託,前來探尋美國反對派意向的中間人。名叫卡西的美國男子露出一絲笑意:「穆罕默德先生,我可以代表我們未來的政府承諾:如果人質問題延遲到明年新政府上任後再解決,你們將得到比現在更好的條件。我們將釋放所有被凍結的資金,撤回對伊朗的索賠,甚至願意私下提供急需的軍備零件。」他停頓了一下,意味深長地看著對方,「至於現任總統能給的,不會超過這些。而且…你們應該不想讓卡特總統借提前釋放人質在選前加分吧?」
伊朗人穆罕默德沉默片刻。他明白這位美國人話中的含義。最終,他點點頭:「我會將您的話轉達給德黑蘭的長老們。但我們如何確信貴方上任後兌現承諾?」卡西微微一笑,從公文包中取出一份事先擬好的備忘錄,用筆簽上自己的名字:「這是我們非正式的諒解備忘。我們都有共同的朋友可以作保——比如某中東鄰國的情報機構,他們很樂於見到卡特下臺。」穆罕默德接過紙張掃視,隨即謹慎地收起。兩人起身握手。臨別前,卡西壓低聲音補充一句:「祝你們的戰事順利。我想薩達姆也不希望卡特連任。」穆罕默德淡淡一笑,轉身離去。夜風微涼,帶走了這場幕後交易的秘密話語,只留下一片黑暗。
1980年10月28日 美國 俄亥俄州克里夫蘭
體育館內座無虛席,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正在進行。聚光燈下,卡特和里根兩人侃侃而談,唇槍舌劍。現場和通過電視收看的八千萬觀眾都屏住呼吸,關注著這場關鍵對決。
卡特捏緊了手中的筆。在談到伊朗人質問題時,他強調自己的政府為營救人質做出的努力,包括忍辱負重進行外交談判和那次「極為複雜卻令人遺憾的」軍事嘗試。他直視鏡頭,懇切地說:「每一天,我都在為那些被囚禁的愛國美國人的安危操心。我絕不會放棄讓他們重獲自由。」里根安靜聽完,露出招牌式的微笑,然後用略帶戲謔的口吻說:「總統先生說得不錯。不過我想提醒觀眾們一句——當你們評價過去幾年的外交政策時,不妨問問自己:現在的美國,比四年前更強大了嗎?」這輕飄飄的一句反問掀起了全場觀眾的騷動和掌聲。卡特眉頭一沉,正欲反駁,里根又加上一句:「還有,我真心希望那些人質早日回國。但或許換個新總統,伊朗人會更願意把他們送回來也說不定呢。」這番話引來一陣哄笑聲。在場的記者敏銳地意識到,卡特總統臉上掠過一絲不悅和窘迫。
辯論結束後,輿論一邊倒地認為里根佔了上風。媒體評論員們指出,里根以幽默而強硬的姿態贏得了觀眾,尤其最後那一句「四年前是否更好」更是直擊選民心聲。相形之下,卡特的辯解顯得無力而被動。當晚的民調顯示,里根的支持率進一步上升。
1980年11月4日 美國 華盛頓
選舉夜,寂靜無人的白宮橢圓形辦公室內,卡特獨自坐在沙發上,面前的電視正直播著開票結果。隨著東部各州投票結果陸續出爐,他握著遙控器的手青筋凸起。紐約,紅色(共和黨); 賓夕法尼亞,紅色; 密西根…也是紅色。這些原本他寄望取勝的關鍵州,一個個易幟。終於,當加州龐大的選舉人票也倒向對手時,一切塵埃落定。電視上主播正式宣佈:共和黨候選人隆納·裡根贏得1980年美國總統大選。
卡特長長嘆出一口氣,仰靠在沙發背上,仰望天花板出神。他的視線有些模糊,腦海中閃回過去一年裡的無數個不眠之夜:每天早晨醒來首先關心人質消息,每晚祈禱他們平安; 那張在戰情室裡得知救援失敗後的烈士名單; 還有方才他親自打電話給里根祝賀當選時對方客套而愉快的聲音……一切都結束了。他閉上眼睛,兩滴淚水滑過臉頰。這是他政治生涯中最痛苦的時刻——人民用選票否定了他,而他仍未能把五十二名同胞從敵國的鐐銬中解救出來。
同一時刻,在德黑蘭的一處地下室裡,阿里和幾名學生擠在一台舊收音機旁收聽著美國選舉新聞。當得知卡特落選、裡根將上任時,他的同伴們歡呼雀躍。「真是報應!卡特活該!」一個學生笑道,「看來我們拖了一年是對的,美國人用選票懲罰了他的無能。」另一人則興奮地說:「或許很快我們就能結束這事了。現在債也討回,換個總統,我們說不定可以體面地把人質放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對未來充滿想像。阿里勉強笑了笑,心中卻有隱隱的不安。裡根會帶來轉機嗎?他回想起那場失敗的營救——裡根一向主張強硬,美國會不會變本加厲?然而轉念一想,如今伊朗正與伊拉克血戰,繼續扣押人質其實對伊朗也弊大於利,或許是該尋求結束的時候了。
十一月的寒風沿著地窖的小窗灌入,阿里不由裹緊外套。他瞥向一旁角落裡蜷縮的幾個人影——那些被轉移出德黑蘭、如今關在這陰冷地下室的人質們。他們大多沉默蜷縮,鬍鬚拉碴,神情麻木不知外界發生了什麼。但今晚,也許冥冥中他們感應到命運的轉折,其中一名人質突然沙啞地哼起《星條旗》的調子,其他幾個人低聲和唱起來。微弱的歌聲在黑暗中迴響,帶著一絲難以言喻的淒涼與期盼。阿里靜靜聽著,心中思緒翻湧:這場長夜看似無盡,但黎明或許真的快到了。
第二十三章完
8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UXbmXYP4FX
8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l2m62Eru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