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月下旬,傳來蔡瀾離世的消息,他曾被譽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也是最後一位退出歷史舞台的。
手機一打開,總能見到關於他離去的訊息;網路上亦有不少人為他總結一生,當中有褒也有貶。我並不想多此一舉地加入討論,也自認沒有足夠份量去評論他的成就。但若要談才子,我心中只服金庸。
無論如何,金庸、黃霑、倪匡、蔡瀾,都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文化界的風雲人物,他們的先後離世,彷彿也宣告了一個時代的終結。
那時的香港,曾是我心目中最美好的時代。失業率近乎為零,數個月工資的年終花紅也不是什麼稀奇事。紫醉金迷的日式大型夜總會中,上演著各種人生故事——有人在觥籌交錯間找到了改變命運的契機,也有人在燈紅酒綠中迷失了方向,落得孤獨與坎坷的下場。有人混得好,有人混得不好,但總是有繼續混下去的機遇。
然而,二十多年過去了,我卻有了不同的體會。那段歲月的確是輝煌的,但這種輝煌其實建立在一個最容易的時代之上。因為那個時代的成功,是靠交易換來的。更直接地說,就是外國人做什麼,我們跟著做就對了。
外國有新產品?只要取得亞洲代理權,再發揮香港人的靈活與效率,就能讓它炙手可熱,從此坐上名叫「發達」的列車。或者是引進新技術、新器材,甚至改編別人的音樂、模仿別人的曲風……總之看見別人的好東西,就想辦法買下來、學過來,轉化成自己的成功。一種不行就換另一種。那個時代的新奇事物,比沙灘上的沙還要多,處處都是機會。
在那個時代,你不一定要出類扙萃,只要有著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能力,還有找住機會的觸覺,名利就會朝你靠近。
今天,科技飛速發展,人們的素質也不斷提升。這不僅稀釋了過去中介者的優勢,也模糊了人與人之間的能力差距。像當年的蔡瀾,四處遊歷、見多識廣,是當時少數擁有國際視野的人物,堪稱「百曉生」。但在今日,比他走過更多地方、看過更大世界的人,實在太多了。要成為當代的典範,可能得是「萬曉生」或「億曉生」才行。
因此,在現今這個時代,「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人想要創造屬於自己的傳奇,已經變得極其困難,偏偏這卻是大多數的一群。所以對於那些選擇「躺平」的年輕一代,我是比較包容的。畢竟我們這些上一代的「死老嘢」,其實並沒有那麼了不起,只是一直在吃過去累積的老本罷了。
ns216.73.216.65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