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第……就當作是第五次來到台北捷運站。
科技經過一百多年的蛻變,家家戶戶都已經有至少一台自動駕駛車,一些更發達的國家甚至有了所謂傳送門的存在--雖然只能是近距離,而且需要大量零件打造及長期保養。
不過這不代表傳統景點就該摧毀--畢竟沒有歷史就沒有未來--像是捷運站,路線被拆了大半,但政府還是保留從台北到南港的這段路線,供現在的旅客參觀遊玩。
捷運早已經沒有2020年時候的影子。車子改裝成類似古早雲霄飛車的模樣,沒有地板、一根根鐵管撐起每一節20個座位,軌道也變成台北到南港中間一條的彎曲磁力桿。
雖然這裡依然被稱為「捷運站」,但除了路線未曾變動、站內隨處都有的紀念投影照之外,和曾經的捷運站真的沒有半點關係。還不如去南港參觀,至少文湖線那側還留有一台曾經的捷運能搭乘。
「與其徒留下古早的名字,不如叫捷運紀念遊樂園算了。真的想體驗2020年代的景色,誰會來這裡參觀啊。」雖然來過許多次,我還是想抱怨這點,可能我就是有點喜歡鑽牛角尖。
不幸的是,我即將在這座「遊樂園」擔任一年維修工。
這工作倒是很輕鬆,應該說科技發達後每件事都比祖父母那輩輕鬆得多。維修這件事是依靠人力管理,我只需要每週巡邏一次,確認負責保養維修的機器沒有故障。沒故障這周的工作就結束,有故障我就回報上級,並且在維修好前,頂替故障的機器做事。
巡邏這件事一樣可以靠機器,但為防止現代部分沒有高學歷的成年人找不到工作,公家機關開設了許多的職缺。雖然薪水很少,一年後又會再度失業,但至少現在我還能依靠這個活下去。
這樣充數的工作在現代並不少見,即使知道自己多餘,為了自己平凡到莫名其妙的一生,我還是厚著臉皮做下去。
想遠了,我現在到捷運站的原因是因為一個奇怪的人。
他是捷運站的工作人員。捷運站工作人員這個職位是負責在捷運站和遊客交流,他們有些穿娃娃裝發氣球,有些站在出入口用笑容迎接遊客,有些如遊客般到處走動,遇到吵架的民眾再去勸架、從中協調……我就說這裡該叫遊樂園吧!
工作人員們為滿是冷冰冰機械的捷運站增添不少人的溫度,政府因此賺了不少,工作人員的薪水也水漲船高。
那位奇怪的人的是等同事確認上車的遊客都有繫好安全帶後,發動捷運的工作人員,上班時間在週末的上午8點到下午6點。這工作很麻煩,幾千幾萬的遊客總會遇到幾個腦袋與眾不同的,他的職位又相當於月台組的組長,明明是可以安心坐在位置上按個「發動」按鈕的工作,卻偏偏得時常跑到月台和不合作的民眾溝通,實在沒辦法就只能發動機械警衛帶走民眾,並接受其謾罵。
這或許就是導致他討厭大眾的原因吧。
已經認識他四次,他的內心想法我也知道個大概,因為我被他殺了四次。
第一次被他殺掉時我難過好久:沒想到我居然也被歸類在大眾裡頭。
但很幸運我復活了,所以我現在又要去找他。
ns18.221.133.22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