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年紀尚淺,沒有太懂得看眉頭眼額的話,你可以以主動忽略的方式來表達對白。因為留白,說不準可以牽起更多讀者的自行腦補,但前提是你的對白足夠讓他們腦補。
例如:
「你覺得我喜歡你?哼,你也太不知天高地厚了吧。」
(這對白應該足夠讓人覺得角色是一個趾高氣昂,有點自負甚至自視過高的人)
「今晚你願意來找我……不就是最好的證明了嗎?」
(回話的第二角色,雖然沒有描述語氣,但應該可以察覺到與第一角色相對的沉重心情)
「誰說我喜歡你?像你這種自以為是留在同溫層的人,多聽幾句閒言閒語便自己腦補有的沒的,真別走出來丟人現眼了。」
(這句延續了第一角色的性格,但又好像隱隱表露出他有點傲嬌的側寫)
留白但有足夠線索讓讀者自行摸索,可以彌足一些描寫上的缺失。
而如果你有觀察眾生相的習慣,你可以嘗試一邊看一邊側寫別人的心理狀況。
例如:
「歡迎光臨,請問一位是嗎?」招待的年青女生看見客人出現的當下,立即換上可掬笑容,熱情高漲的引領道「客人請跟我來,我們今天有情人節的特別套餐,只要跟伴侶……拍照!再在我們的專頁上按讚就可以享有八折優惠的喔。」她一邊說一邊流露出與其專業不符的齷齪,不免讓人聽出弦外之音。
客人就座之後,頭也沒抬起,一邊看著菜單一邊平靜的說「不用了,給我一個正常一人份的晚餐就好。」
再熱情也得感到幾分尷尬,女生笑容僵住了,半晌才爽朗回應道「……喔,好的。」
這種描述的最好之處是,你可以主動為讀者描繪場景,讓他們知道你想說的是怎樣的一回事而不會出現藍色窗簾的掙扎。而對我來說這種描寫方式的最大用處,通常是用來作為前導引入主題的過場一類,因為既可以湊字數,也可以適度的描繪5W1H (What, Where, When, Who, Why和How) 的呈現,以相對流暢不突兀的過場充撐場面,不會讓讀者出現閱讀的斷層,既知道與上個場景的斷開,亦知道新場景裡大概有些什麼事發生著